有些事情確實是與生俱來的,比如在對剪刀門的喜愛上。
誰不想擁有一臺有剪刀門的車呢?
【資料圖】
正如前法拉利車手維特爾(Sebastian Vettel)所說:「每個人都是法拉利的車迷,即使他們說他們不是,他們依舊是法拉利的車迷」。
沒有任何一個愛車的人,會不喜歡一臺帶剪刀門的車型,即使他們說他們不需要,尤其是當(dāng)它的價格在你的預(yù)算范圍內(nèi)時。
是的,你現(xiàn)在可以圓夢了。得益于我國汽車市場如同神仙打架一般的內(nèi)卷程度,車企開始將一切能夠想得到的,成本壓得住的配置逐一搬上車。剪刀門,這一象征著超豪華,且頗有些浮夸的配置,也順帶著「飛入尋常百姓家」。
但當(dāng)剪刀門真正成為一個可選項時,該不該選,反而成了一個問題。
對于剪刀門,我們似乎達(dá)成了一個共識:中看不中用。由于打開時需要更多的空間,采用剪刀門可能會導(dǎo)致用戶在有限的空間里難以上下車。
那造出這種車的車企老板是怎么想的呢?
哪吒汽車 CEO 張勇此前曾公開聊過他對于自家哪吒 S 剪刀門的使用感受:
剪刀門很拉風(fēng),到哪里都有一種被注視的感覺
在比較小的停車位內(nèi),開門和進(jìn)入比較麻煩
因為不實用,用了一個月的剪刀門后就放棄了
他給出的結(jié)論是,如果想要更「酷炫」的感受,可以選配剪刀門,否則普通車門才是實用之選。
這番話頗有一種「王婆賣瓜,自賣自貶」的味道,圖片來自:微博@合眾-張勇
不過,剪刀門和家用車這對組合,還真不能用一兩句話講清楚,這不僅僅是酷不酷炫的問題。
剪刀門,實用嗎?
在 1968 年的巴黎車展上,阿爾法羅密歐帶來了一臺對后世影響深遠(yuǎn)的概念車——阿爾法羅密歐 Carabo。在這臺車上,人們第一次見到了楔形車身帶來的直觀視覺沖擊,以及那個堪稱夢幻的,朝向天空打開的剪刀車門。
盡管楔形車身的設(shè)計熱潮僅維持到 20 世紀(jì) 80 年代,但剪刀門設(shè)計的回響,直到今天也未曾消退。
阿爾法羅密歐 Carabo
雖然在 1968 年就已誕生,但剪刀門真正聲名大噪,還要等到 1973 年,這一年,蘭博基尼發(fā)布了著名的 Countach,引入了 Carabo 上的剪刀門設(shè)計。至此,剪刀門設(shè)計幾乎成為了汽車海報中的必備元素,同時也是無數(shù)抱著汽車雜志長大的孩子們的心頭好。
即便在當(dāng)下,提到剪刀門車型,大多數(shù)人腦海里第一時間浮現(xiàn)的,依然是一臺蘭博基尼的身影。
但要注意的是,傳統(tǒng)超跑使用剪刀門設(shè)計,是有「門道」在其中的。
首先,「拉風(fēng)」當(dāng)然是第一要義。剪刀門概念與激進(jìn)設(shè)計、引擎轟鳴等等元素,都與百萬跑車深度綁定,它們的最大作用,就是極盡所能的刷滿存在感。你每多看一眼,都在為這一設(shè)計賦予更多的價值。
從這一角度來說,剪刀門實際上與孔雀開屏沒有太大的不同。
蘭博基尼 Countach
但拋開這一類「社交價值」不談,超跑采用剪刀門設(shè)計,也有合理甚至是「不得已而為之」的一面。
傳統(tǒng)超跑低矮的姿態(tài),對于站在門外,準(zhǔn)備拉開車門的車主來說并不友好。俯身拖開車門,怎么看都不太符合超跑車主的氣質(zhì)。
而朝上打開的剪刀門,讓車外的開門動作變得更加順手,且得益于本就不高的車身,即便車門揚起,門框邊緣也沒有高到哪兒去。
更重要的是,大部分雙門車型都存在車門過長的問題,在靠近馬路牙子等有磕碰風(fēng)險的地方開門,就成了個技術(shù)活。而剪刀門的上抬設(shè)計,減少了開門所需的橫向空間,也省下了不少補漆的錢。
另外,剪刀門通常也提供了更大的開口,便于乘客上下車,這對于本就空間逼仄的低矮跑車而言十分重要。
但正所謂三十年河?xùn)|三十年河西,如今的剪刀門車型,可要「平易近人」多了。
除去前文提到的哪吒 S,在國內(nèi)市場里你還可以選擇諸如小鵬 P7/P7i 鵬翼版、廣汽埃安昊鉑 GT、以及尚未上市的名爵 Cyberster 等車型。最重要的是,它們都老是地待在了普通家用車的價格區(qū)間里。
而這其中,除了名爵 Cyberster 為兩門跑車之外,其他的車型均為四門車型,這時,問題就出現(xiàn)了。
剪刀門并非就如想像中的那么美好,不然,作為宣傳窗口的張勇,肯定會每天將他的哪吒 S 開到各大城市的繁華地段,沒事就開門玩一玩,而不是中肯的與你探討剪刀門的實用性。
剪刀門最大的問題,在于安全。
朝上打開的車門在正常情況下自然沒有問題,但在車頂朝下的「非正常情況」下,車內(nèi)的乘客會發(fā)現(xiàn),這個拉風(fēng)的車門,成了他們逃生的一大阻礙。
從必要性來說,以上的幾款四門車型,前門都不會過長,車門的門檻也不算太低,要說開門會磕到馬路牙子,那實在是有些勉強了。
再往外擴展一些,在特斯拉 Model X 這樣裝配了類鷗翼門的 SUV 上,本就不低的車高配上往上升起的車門,在一些垂直空間不太夠的場景中,更是會面臨不好開門的尷尬。
另外,也別忘了,剪刀門還有「成本」這一說。
以小鵬 P7i 為例,小鵬 P7i 610 Max 性能版的建議零售價為 28.99 萬元,而相同配置,裝配了剪刀門的 610 Max 鵬翼性能版建議零售價則來到了 33.99 萬元,也就是說,選裝剪刀門的價格在 5 萬元,單一扇門的價格在 2.5 萬元。對于一臺三十來萬的車而言,這個數(shù)目并不算低。
這也許也是為什么,最常見到鵬翼版 P7/P7i 的地方,是在小鵬的門店內(nèi)。
不實用,又如何?
盡管剪刀門的實用性有限,但車企們大概率也沒有將剪刀門當(dāng)做一個主打賣點。對于他們而言,剪刀門更像是一種宣傳策略和視覺焦點。
車企的營銷思路正在轉(zhuǎn)變,過往不被重視的「頂級配置」被一一裝上家用車,車企的領(lǐng)導(dǎo)們親自進(jìn)駐社交媒體,還要與你一同「銳評」自家新車。
在這個營銷方案和配置都花樣百出的時代,展廳內(nèi)的剪刀門,本身就是一個吸睛的廣告牌。相比之下,剪刀門對于單一車型銷量的提振,反而不太重要。
對于部分消費者來說,個性化需求有些時候會處于實用性之上,更別提這是原本超跑才能擁有的剪刀門,「超跑同款」帶來的情緒價值更是難以量化。
在部分車型淪為「街車」時,如何出眾可能才是一件難事。關(guān)于這一點,可以看看那些變著法兒改色貼膜的 Model 3/Y 車主們。
你真的需要一個剪刀門嗎?這個問題,并沒有答案。
剪刀門也許并非實用之選,也許在與四門車混搭時不太協(xié)調(diào),甚至在部分場景中還不太適用,但它也許是多數(shù)人力所能及的范圍內(nèi),最能表達(dá)自我的一種方式。
在包括汽車在內(nèi)的絕大多數(shù)消費品中,「實用」,往往都是一個偽命題。
人們更愿意把能拉多兩個人看作實用,把選配一個更好的音響稱為不實用;把豪華內(nèi)飾看作實用,把選配更大的輪轂,稱為不實用……
但正是這些看似不實用的配置,組成了優(yōu)質(zhì)的,甚至是帶有驚喜的體驗,也帶來了更為豐富的汽車文化。
實不實用,真不太重要,自己喜不喜歡,很重要。
關(guān)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