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相關資料圖)
一曲三國風云史,為人們揭露了江山拼殺的陰謀陽略。三國時期的天下紛爭,不僅是東漢末年下的自我救贖,更是一場新建政權的大洗盤。是新一輪的帝王較量,但是,不論是孫權的謀略江東,還是劉備的問鼎蜀中,亦或是曹操的建權魏國,都離不開謀略家在背后為他們運籌帷幄,或武圣者在前線為他們征伐四方。
因此,位居高位者不僅重視在后方指點的謀士,也重視那些在前線廝殺的武將們。畢竟,他們才是自己手中主導戰(zhàn)爭走向的最大王牌。
讀三國,品三國,其三大陣營里的王牌不計其數(shù)。相信大家印象最深的,便是靠一手謀略顛覆三國亂世的臥龍先生,諸葛亮。因為,這世間沒有幾個人能做到不費一兵一卒,僅靠一弦一音就嚇退司馬懿10萬大軍,保住西城。
除此以外,三國里還有一個被大家遺忘了的英雄,那就是處處受諸葛亮壓制的司馬懿。書中寫到,司馬懿自小便聰明善略,曾拒絕曹操的招納,后又主動支持他稱帝。魏國政權建立以后,他曾輔佐四代帝王,權傾一時。其后,司馬炎奪位以后封他為宣皇帝。
其實,讓人不解的是,都說吃一塹長一智,司馬懿本身也不是個平庸之輩,那么他為何在諸葛亮的面前屢次吃癟呢?
1977年,四川省博物館研究員王家佑,在四川昭覺縣西南四開鄉(xiāng)日歷村氐族的一座山坡上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座歷史遺留軍營,為人們解答了這個疑惑。經過翻閱歷史文獻和探查軍營里出土的文物和一些軍事防御建設。王家佑基本確定,這是諸葛亮南征時的作戰(zhàn)指揮中心,他將之命名為“蜀漢軍屯遺址”。
建興三年,諸葛亮為了平定叛亂,對南中蠻發(fā)動了一場戰(zhàn)爭。時蜀漢大臣朱褒,雍愷,高定和南中豪強孟獲,皆為此戰(zhàn)中的叛亂人氏。史料記載,諸葛亮的南征行軍路線,是由水路自安上入越嵩,后駐扎在卑水一帶的。
專家從遺址東南方300米的山坡處,發(fā)現(xiàn)了17枚銅印,而后經過研究推敲,確定這些銅印為蜀漢軍隊印章。人們還發(fā)現(xiàn),建設在此地的多個軍事防御裝備,都采用了大量的銅鐵箭簇、銅弩機殘件,鐵鋤口沿等硬度極強的兵器材質。可以看出,這座軍營具有長期駐扎性。
從地理位置來看,這座遺址位于大涼山腹地,屬于山區(qū)丘陵地形,具有一夫當關,萬夫莫開易守難攻的戰(zhàn)略優(yōu)勢。此外,軍營附近還鋪設了兩條專門運輸軍需物資和后勤補給物品的道路。這兩條路與設立的望哨臺交錯,還可以用作傳遞軍事情報和勘察敵情的快速通道。
從這座遺址中,我們就可以發(fā)現(xiàn)諸葛亮的八面琳瓏心。他嚴謹,出色的軍事策劃,使這座軍營成為了一個滴水不漏的存在。布局之精妙,選址之用心直扼南中叛亂者的命喉。與此等謀略之人作對,司馬懿也只有輸路一條了。
關鍵詞: